熱門: 泡湯 進補 心肌梗塞 消水腫 除霉 主題天涼泡湯趣 用手機上知識+ 知識搜尋 知識+ 首頁> 社會人文> 文學> 中國文學 加入追蹤 轉寄朋友 友善列印 知識問題| 老子(道德經)思想學說內容及篇章所在? 發問者:     央。( 初學者 5 級) 發問時間: 2009-03-25 01:06:48 解決時間: 2009-04-08 12:12:07 解答贈點: 20 ( 共有 0 人贊助 ) 回答: 1評論:0意見:1 [ 檢舉 ] 網友正面評價75% 共有 16 人評價 因為老師要我們團體報告, 選擇的題目是諸子中的老子, 我的部分是篇目跟內容, 但是老子這本書特別的地方是篇章太多了! 如果分一章章去解釋會時間不足夠! 所以經過詢問老師以後, 建議我先歸結出老子的思想跟學說, 再來帶及那些部分是各在哪些篇章裡面:) 老實說我在要報告以前,對這本書根本沒有認真翻閱過, 所以請對老子思想及內容學說很清楚的人幫我分類一下, > <他的學說是在哪些篇章裡面! 越完整越好噢^____^ 謝謝幫忙的好心人=D 最佳解答 發問者自選 回答者: 小怡子( 初學者 4 級 ) 回答時間: 2009-03-25 03:43:12 [ 檢舉 ] 道德經五千言,授古體以立論,治世修身,皆可用也。道德經,首講「本體論」,以「道」為基本概念,說「道」為宇宙萬象的真體,宇宙出於「道」,無「道」即無宇宙。說「至道」即真理,即自然,即「天地之根」。這種說法,即是老子哲學的主幹。 《道德經》中所說的中心思想是「道」,「道」是老子最高的思想範圍,「道」的意思是「自然」。老子觀察自然界與人事間的結果,發現並歸納出一抽象的法則或規律道,「道」是自然和社會變化的總規律。就自然界說,這「道」是「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,寂兮寥兮,獨立不改,周行不殆,可以為天下母;吾不知其名,字之曰道,強為之名曰大,大曰逝,逝曰遠,遠曰反,故道大,天大,地大,人亦大,域中有四大,而人居其一焉。」(──《老子》廿五章)   老子想象出「道」存在於物質世界之前,最初的地球混元一氣,天地不分,獨立在空中,依一定的軌道,圓形運行,無聲無息,(沒有生物)永無休止。由於「道」的存在,萬物才得以產生。地球最初的現象稱為「大道」,大曰逝,逝是無窮盡的腦部運動,大曰遠(想無限遠的大自然),直至想到真理--道;得道之後便可以歸真返樸--反(返)。他說:「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」「一」是指「元氣」,「二」是指「陰陽二氣」,「三」是指「陰陽交合」。道產生了元氣,元氣產生了陰陽二氣,陰陽二氣產生了陰陽交合,陰陽交合產生了萬物。是天地萬物生生不息所依循的自然法則;老子又說:「天下萬物生於有,有生於無。」 道法自然   「道」,因變化不已,不可執著,而且應站在相反的位子看問題:「知其雄,守其雌,為天下谿。知其白,守其黑,為天下式。知其榮,守其辱,為天下谷。」(二十八章)「將欲歙之,必固張之,將欲弱之,必固強之,將欲廢之,必固舉之,將欲奪之,必固與之。」(三十六章)道產生有無,但道從何而來?此徫大微妙,非人智所能盡窺,非語文所能描盡,萬物循之而生,而成,而變,此力健行不息,周行不竭,「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」(二十五章)我們以人定義T1,以地定義An,以天定義In,以道定義T4。所以說,道是無限大的,而天、地、人也是無限大的,這種無限大的現象,就是自然。 人以地為法則,地以天為法則,天以道為法則,而道是依照自然的法則而存在的。 自然是本性使然,故效發自然規律,可以保身、存位、馭眾、治國。 德   這種將自然律表現於事物上的特性,名為「德」,故「德」是「道」的具體表現。人類的最高修養,莫如依道之動,反本歸真,「如嬰兒之未孩」(孩指未喜愛,一種無知無慾,天真無邪之人生)老子觀察了萬物自然的變化情形,又了解到社有亡的因果關係,發現任何事物都含有正反對立兩方面;並且互相依存。 物極必反   老子認為世上萬事萬物的進行,其所遵循的法則是「物極必反」和「禍福相倚」的。他提出了「禍兮福之所苟,福兮禍之所伏。」凡是事物在某一方面發展到極致的時侯,也就是它走向相反方向的開始。因此,「禍」與「福」在輪流的變換著。故要避禍求福,便不可把福發展到極致,逾其限度,所以要謙遜、卑弱,知足寡欲,功成身退,要以柔制剛。換這之,就是要人懂得清虛自持,卑弱自守,使物極必反的事情不會發生。   「道」有很多意義,老子認為我們的世界就是「道」變成的,「道」也有「行得通的正路」以及「宇宙間最高真理」的意思。 老子的政治觀    對於政治,無為而治政策是最聰明的方針。通過更繁複的法制或是強制實行法制,通常是使事情便得更糟。高稅賦和戰爭都和老子的哲學精神相違背。 祟尚自然   「道」,來回的變化不已,來回於有無之間。我們應從自然去學習道,不應該反對「道」,自然是無限的,沒有人為思想或行為存在其間的,故老子在政治上認為要順乎自然。不執著,不強求,應隨著道的變化恰到好處,順其自然。如果要順從自然,便必先要「無欲」。其次要「不爭」。最後要「」。這樣便可以達到「小國寡民,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,使民重死而不遠徙,雖有舟輿,無所乘之,雖有甲兵,無所陳之,使人復結繩而用之,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樂其俗,鄰國相望,雞犬之音相聞,民至老死不相往來。(第八十章)的自然致治的社會。他的的理想社會是國家小、人民少,不必冒生命危險遠徙他方,與鄰國也老死不相往來。對於一切器物,都不使用,回復上古時代的純樸社會。把損害身心的思想或行為去掉,也就是無為。能夠無為,心與自然是萬能的,無所不為的,那就是無不為,也就是自然所表現的道,故「無為才能無所不為」。    上述是老子的理想國,和儒家的堯舜禪讓差不多。第廿五章說:「大曰逝,逝曰遠,遠若反」老子經過無限的觀察行動(逝),把思想放到無限遠大的地方(遠),最後,歸真反(返)樸到上述的理想國去(反)達到無為的境界,而多個理想國的人民,都明白大道。 參考資料 http://hk.geocities.com/chinpcp/to/lo.htm 2009-03-25 03:43:37 補充 提倡無為   老子學說的宗旨是「無為自化,清靜自正。」老子曰:「人多利器,國家滋昏;人多技巧,奇物滋起,法令滋張,盜賊多有。」「民之難治,以其上之有為,是以人難治。」    「古之善為道者,非以明民,將以愚之。民之難治,以其智多,故以智治國,謂之賊;不以智治國,國之福。」(六十五章)此與儒家言上古之治,民生活安樂,同一境界。故有歌曰:「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鑿井而飲,耕田而食,帝力何有於我哉?」    2009-03-25 03:44:07 補充 「民不畏死,奈何以死懼之?」(七十四章) 犯重罪者判死刑,但人民不怕,依然很多人冒死去犯法取利,嚴刑峻法,失其效用。    「民之饑,以其上食稅者多,是以饑(捱餓)」目前很多地方還是如此。相對而言,低稅制可以保障私有產權及降低交易費。在西漢初年,文帝、景帝以老子的「淆艀無為」(現畤經濟學上的 減少政府干預)理念治國,採用低稅率,輕徭薄賦,成就史家稱頌的「文景之治」。    2009-03-25 03:44:13 補充 老子主張世間一切事物,包括人生、政治、社會、宗教等,都要順其自然,不宜妄加干涉,這便是「無為」。故此「無為而治」才是老子真正的治國原則,因為「我無為而民自化,我的靜而民自正,我無事而民自富,我無欲而民自樸」「聖人處無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。」「好靜」、「無事」、「無欲」就是「無為」思想的寫照。 2009-03-25 03:44:33 補充 為道日損表示我們的修練,老子認為文明是人類痛苦與罪惡的源泉,慾望和知識都令人民不安於現象,所謂「五色令人目肓,五音令人耳聾,五味令人口爽,馳騁畋獵令人發狂」,這時人們就會運用各種手段肆行欺詐;人們利用智識對象不斷分別辨認,乃致心靈發生變化,失去本來清靜、淨化的心境,結果只會產生悖妄的念頭,產生世界上許多貪婪、殘酷、虛偽的行為,從而失去人生淳樸的原始狀況。把不必要的世俗東西或知識慢慢放棄,而回歸本性T1,達到無為境界, 2009-03-25 03:44:37 補充 即本物本體In的境界,這時候也就是道T4,無為而無所不為境界。所以一個理想的社會是使民無知無欲,孤國寡民,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樂其俗,都國相望,雞天之聲相聞,民至老死,不相往來。因此,他主張人民要廢棄知識與文字,以堵塞這一涸痛苦的根源。老子認為人的知識要進到「無知」、「無欲」的消極境界。便要去智,「無知」、「無欲」。他否認智慧,反對求學問,要「絕聖棄智」、「絕學無憂」,以回到上古「無知」、「無欲」的混沌世界。 2009-03-25 03:44:46 補充   老子又認為人類在道德方面的發展,正是人世間墮落的表現,照他看來,人們在自然的原始狀態下,雖然不知道什麼是道德,但那時倒是個至德至淳的境界,他說:「失道而後有德,失德而後有仁,失仁而後有義,失義而後有禮,夫禮者,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。」「大道廢,有仁義,智慧出,有詐偽,六親不和,有孝慈,國家昏亂,有忠臣。」故此,所謂「仁、義、禮、智」等行為規範,皆大道既廢後,未分飾人類行為之事,是違反自然之理,應該一併廢除。故他主張:「絕聖棄智,民利百倍;絕仁棄義,民復孝慈。」人世紛擾,病痛的根源,來於人們失去澄靜(渾噩)。 2009-03-25 03:44:56 補充   「不尚賢,使民不爭,不貴難得之貨,使民不為盜,不見可欲,使民心不亂。」(三章)「絕聖棄智,民利百倍,絕巧棄利,盜賊無有。」(十九章)「法令滋彰,盜賊多有。」(五十七章)「民之難治,以其上之有為,是以難治。」(七十五章)「戰爭是強求的事,不是道,兵者,不祥之器。」(三十一章) 2009-03-25 03:45:07 補充  老子認為沒有惑人外物的存在,就不會引起這些念頭,人君者要提倡「不尚賢」,「不貴貨」的風氣,來壓低「逞人」「逐妄」的念頭。所謂賢便是指道德、智慧、榮辱等可欲之事,這些事原非生理必需,但人們在好名的妄念下,爭相為賢,以求榮顯,其至不惜出之以爭,現在既不尚賢,那麼大家便不會為名位而肆行爭奪,故「不尚賢,使民不爭」其次是「貨」,老子認為把「難得之貨」淡然處之,這樣人們便不會為這「難得之貨」挺而走險,強行廝奪,故「不貴難得之貨,使民不為盜。」 2009-03-25 03:45:19 補充 大智若愚    老子認為人民要沒有知識、沒有欲望、沒有事可做,人人無所作為,便可以做到「無為而治」,達到最理想的社會。當無為而無所不為的時候:「大成若缺,大盈若沖,大直若曲,大巧若拙。大辯若訥。」(四十五章)老子所以要主張「無為」,因為他認為「有為」必定招致失敗,有所得必有所失。然而,老子所主張的「無為而治」,並不是真的要「無為」到底,他的最後目的,是在「無不為」。政府對人民不加干涉,結果卻「民自化、民自正、民自富、民自樸。」社會自然安定,人民自然沒有痛苦,國家便得到治世,道便是「無為而無不為」了。 2009-03-25 03:45:32 補充 知兵者知兵之害    此外,我們可從老子著作中看出他厭惡戰爭的思想:「以道佐人主者,不以兵強天下,其事好還(人民反抗壓迫,還復自由),師之所處荊棘生焉;大軍之後,必有凶年」(第三十章)、「夫佳兵者不詳之器,(一件好兵器是不祥之物)……非君子之器,不得已而用之(與孫子兵法所言同),恬淡為之,勝而不美;而美之者,是樂殺人,……吉事尚左,凶事尚右,偏將軍居左,上將軍居右,言以喪禮處之。殺人之眾,以哀悲泣之。戰勝,以喪禮處之。」(第三十一章) 2009-03-25 03:45:48 補充    上述表示老子對戰爭的厭惡,與墨子學說相同,從字裡行間,知老子也是個知兵者,不知兵不知兵之害,聖人無所不能,宜乎孔子對老子乃有猶龍之嘆。 2009-03-25 03:46:00 補充 老子的處世觀(人生觀)   老子深知宇宙門往不復的常理「物或損之而益,或益之而損」;這都是自然三理,為人處世,老子不主「修身」而重「保身」,不談「愛人」而尚「順人」要做到「保身」「順人」,就要「篤守虛靜」,因為「虛」「靜」是萬物根源的狀態,面對世事的紛擾,人事的紛囂,仍以回返清靜為宜,這正是反本歸真的道理,如此則人能無欲無求,不為外物所惑。 2009-03-25 03:46:09 補充   人要順從於「道」,按「道」行事。爭權奪利是荒唐的,也是非常不道德的。「道」是不滅的,人應該順其道而行。老子認為柔弱勝剛強,他認為「堅強者,死之徒,柔弱者,生之徒。」「天下至柔,馳騁天下之至堅」;他嘗以水為喻,指出「天下莫柔弱於水,而攻堅強者,莫之能勝。」水是非常柔弱的,心甘請願地向低處流去,即使遇上最弱的力量,也不表示反抗,然而水卻是不可摧毀的。反之,最堅硬的石頭也有被水擊破的那一天。對於個人,朴素和自然是值得讚揚的。暴力應該被避免,人應當清心寡慾。人不應該改變世界,而是要尊重世界,故處世應以柔為本。 2009-03-25 03:46:19 補充   老子認為人要像大海一樣能夠容納所有的小溪流。他還說我們和別人相處,要像天和地一樣,互相包容,大家才能夠長久快樂的生活,千萬不可以只顧自己,自私自利的獨活。老子還認為世界上死掉的東西,都是長得過於巨大和僵硬的;活著的東西都是細小以及柔軟的。因此我們的思想和我們的行為都不可以過於自大,也不可以僵硬,否則我們就會走向死亡之路。 2009-03-25 03:46:28 補充   「道」產生我們,供養我們,卻完全沒有要我們回報,又從不會傷害我們,我們應像「道」一樣不可以傷害別人;我們要學習「道」犧牲自己去幫助別人,更不可以要求別人回報。甚至別人給我們很高的名位,我們也不可以自大的以為我們的名位是應得的。 2009-03-25 03:46:44 補充 修身學道   《老子》第三章:「虛其心,實其腹,弱其志,強其骨。常使名無欲,使夫智者所不敢為也;為無為,則無不治(為)。」這是老子所主張的教育原則。   虛其心──所以受道(客觀研究自然)   實其腹──所以為我(充實所要學的事物)   弱其志──所以從理而無所攖(不受無理事物影響)   強其骨──所以自立而幹事(身體強健可以任事)    以上四個解釋是嚴復先生扼要地對老子原文的解釋;常無不正的念頭,最聰明的人也不敢賣弄小聰明,若能不作壞事,天下無有不治的。 2009-03-25 03:46:53 補充    《老子》第十二章:「五色令人目盲;五音令人耳聾;五味令人口爽;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;難得之貨,令人行妨。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,故棄彼取此。」    由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黑所繪製的物質多看了,會令人眼花,不懂得分辨好醜。由宮、商、角、徵、羽五音組成的音樂,多聽了會令人聽覺麻木。由酸、甜、苦、辣、甘五味製成的食物,多吃了會令人味覺麻木。 跑馬、打獵的事做多了,會使人發狂。 很貴重難得的東西,會使人整天擔心被盜而整天不安。 所以說聖人(得道之人)只為他的腹中修養而生活,不為耳目的享受而生活,是以捨棄彼而取此。 2009-03-25 03:47:10 補充    《老子篇》廿八章:「知其榮,守其辱,為天下谷,為天下谷,常德乃足,復歸於樸」 意思是世人皆喜歡光榮,炫耀自己,以求富貴,我獨安於貧賤和人們以為恥辱的環境,我寧願守在谷底,讓別人站在峰巔,谷底的位置無可再低,而高峰卻慢慢會塌下來,填滿谷底,哪時我會越站越高,而一向站在高峰的人就會跌下。 這是老子以退為進的思想,也是做人要遵守的道理。 其他   老子所寫的《道德經中》除了以上所介紹的之外,還有哲學、美學、兵學、教育學……等等。 2009-03-25 03:47:18 補充   《道德經》的篇幅很短,中文不到六千字,但其思想的內涵卻是極其豐富。在中國,雖然儒家思想是中國歷代哲學的主流,中華文化是以孔子的儒家思想為主;史記亦云:「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,儒學亦絀老子。『道不同不相為謀』,豈謂是邪?李耳無為自化,清靜自正。 」不過儒家的哲學中吸收了道家的很多思想,像《易經》這樣有名的書,裡面的解釋文字,其實都是受老子的影響,故此儒家還是很尊重老子思想的。 2009-03-25 03:47:40 補充 老子的影響   老子的理想究竟可否實現?還是它純粹只是一種烏托邦的幻境罷了,抑或人生不值得經歷大風大雨?就因為所有的價值標準、愛憎好惡都市相生相對的?究竟道德經是一種法則?還是它純粹只能提供我們另一種想法罷了。烏托邦是指老子的「理想社會」和「無為而治」方面,這是從政治和社會來看的。老子思想是元的,與其問老子的理想能否實現,不如先看看老子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有多深,再來深思他的理想是否能實現。老子對中國文化的影響,其實是多方面的,像政治、經濟、軍事、科技和文學藝術中都產生了不可或缺的影響。 2009-03-25 03:47:56 補充   這種影響首先表現在以老子為首的道家思想,構成了中國文化深層結構上的哲學框架。有人說它「規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整個結構功能,制約著中國文化的發展。」又說「中國文化思想發展史從某種意義講,是以道家思想為哲學根據的儒家網常名教不斷豐富、完善、發展的歷史,……要建立網常名教體系,並以此服人,就必須證明其天然合理性。這時,道家思想的作用顯示了。董仲舒的『天人比附』,魏晉的『名教出於自然』,宋明的『天理』、『人欲』之辨,都無一例外地採用了道的範疇論證。」不僅如此,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還在思維方式上,以理性直覺的特徵使中國傳統文化更多地顯示自身的特色。 2009-03-25 03:48:07 補充   就具體影響來看,老子「無為而無不為」的政治哲學,通過由申不害、韓非形成的法家學派,以及通過稷下道家形成的黃老學派,對漢代乃至於以後歷代統治者的統治方術,都無不影響。   同時,《老子》雖非兵書,但其深刻及具體的論兵思想,也對中國軍事思想史的發展和完善,有其不可抹滅的影響。   在宗教方面,老子被與神仙方術結合,在東漢年間形成道教,成了中國重要的宗教。而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,還被看成是佛教思想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接合點。雖然佛教傳入中國並流行開來,並非僅僅是由於道家,但是老莊思想確為其提供了一塊必要的文化土壤。 2009-03-25 03:48:16 補充   老子「道法自然」的宇宙論,對中國科學思想的形成功不可沒。老子還直接影響了《黃帝內經》的思想,對統醫學的形成也有重要的作用。甚至氣功養生學之類的,和老子思想也有著密切的關係,像老子提到的「營魄抱一」、「玄覽」就被看作是氣功鍛煉中的「意守」、「內觀」,是一種特殊的氣功境界。他如「專氣致柔」等觀念,也都對氣功養生方面有許啟示。 2009-03-25 03:48:28 補充   老莊對魏晉時期的的文學理論和玄言、山水田園詩,產生了直接的影響。從侈陳哀樂的建安詩歌,到曠達幽深的正始文學;從憤世嫉俗的詠懷詩,到返於自然的山水田園詩,這色彩斑斕的魏晉文學,到處都滲透著道家思想的影響。不僅如此,老子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學概念和範疇,後來都被改造為中國美學史中的核心範疇,這對形成中國古代文藝的審美趣味和藝術風格,都有決定性的作用。比如說中國山水畫的色彩觀念、虛實結構、創作觀念等都和老子反對「五色」,主張「有無相生」、「道法自然」有著密切的聯繫。 2009-03-25 03:48:35 補充   其實不只是中國,在西方老子思想也有所影響或契合之處。有些西方學者在科學研究方面受到了某些啟示,從而確立或發現新的理論。物理學家爾認為,中國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確立了與他相同的觀點,這其中就包括了老子的陰陽觀。李政道先生也認為,量子力學中一條很基本很重要的「測不準原理」,與老子所謂的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頗有相合之處。 2009-03-25 03:52:30 補充 參考資料: 相關詞:儒家思想, 孔子的中心思想, 老子思想, 道家思想, 莊子思想, 法家思想, 國父思想, 墨家思想, 老莊思想, 思想成熟 [ 快速連結 ]其它回答( 0 ) | 意見( 1 ) | 評論( 0 ) 發問者評價 謝謝喲:)

以上資料來源,如有侵犯到著作權請到留言板通知站長移除 以上文章引用出處: 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509032500664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lplp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